李穆里是谁?他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?

  你真的了解李穆吗?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。

  免死铁券,又叫免死金牌、免死令、丹书铁券,是古代封建帝王赏赐给功臣将相的免死凭证。理论上说,拥有“免死券”的功臣将相,一旦犯了死罪——只要不是谋反罪,就可以凭皇帝赏赐的“免死券”,保全自己或家人的性命——尽管历史上获得过“免死券”的人,大多都被扣上谋反罪的帽子砍了脑袋,但对于获赐者来说,“免死券”至少是功绩、身份、荣誉的象征,是心理上的护身符。

  古代封建君主颁赐“免死券”的历史起源并无明确记载,从现有史料看,至少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。“免死券”一般根据功臣将相的功绩大小,给予不同数量的免死次数,少的只免死一次,多的可以免死十几次。

  现存最早的免死铁券—钱镠铁券

image.png

  比如,中国现存于世的最早的铁券实物——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钱镠铁券,是公元897年唐昭宗赏赐给彭城郡王钱镠(五代十国吴越国开国君王)的一块金书铁券。上嵌金字铭文333字,其中有“卿恕九死,子孙免三死。或犯常刑,有司不得加责”的内容,明确钱镠本人可以凭此铁券免死9次,其子孙可以免死3次。也就是说,钱镠获赐的这张免死券,可以保自己及后代免除死罪12次。

  但这还不是最多的,历史上获得免死券数量最多的,是南北朝时期的名臣李穆——此人历经北魏、西魏、北周、隋朝四个朝代,因忠心事主,功绩突出,先被北周太祖宇文泰赐予免死券10次,后又被隋文帝杨坚赐予免死令100次,一生共获赐免死次数110次,可谓荣宠一时。但他死后仅30年,隋炀帝杨广就以谋反罪将其宗室后代灭族。

  李穆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?他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?他的宗族后代为什么会被灭族?

  一、将门出身,智勇双全,营救宇文泰获赐“免死券”

  李穆是陇西成纪人,其先祖是西汉名将、“飞将军”李广。据史料记载,李广之孙李陵征战匈奴失败被俘后,在匈奴娶妻生子,子孙世代居于北地。北魏鲜卑族拓跋部落入主中原后,李氏家族随之南迁。李穆之父李文保早逝,李穆跟随时任高平都督的祖父李斌落户高平。

  李穆自幼聪明机智,很有风采气度。北魏末年,北方各地起义不断,李穆追随宇文泰入关,迎接北魏孝武帝迁都,他办事认真严谨,一丝不苟,深受宇文泰赏识信任,不但委以重任,而且允许李穆随意进出其卧室,可见其受宠之极。

  李穆也不负宇文泰的重托和信任,他为宇文泰坐稳关陇、在与高欢几十年的对抗中逐渐由弱转强,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image.png

  北魏末年,高欢挑拔侯莫陈悦诱杀贺拔岳,宇文泰山统领贺拔岳军后,宇文泰立足未稳,急需击败侯莫陈悦部,提升威望,稳定军心。当时,侯莫陈悦的部下史归占据原州。宇文泰令侯莫陈崇率骑兵偷袭,李穆和他的哥哥李贤、李远等人在城内配合策应,使宇文泰军顺利攻下原州,并活捉史归。

  北魏分裂后,作为西魏权臣宇文泰的亲信和得力干将,李穆几乎参加了西魏与东魏的历次战争。期间,他跟随宇文泰征战沙场,屡立战功。在小关之战中,擒杀高欢得力大将窦泰、收复弘农,名震东魏。

  东、西魏沙苑之战中,李穆随宇文泰出战,大败东魏军,高欢丢下8万将士仓惶逃命,宇文泰率军追至河边收兵。李穆建议乘胜追击,宇文泰不听,失去了一次擒杀高欢的绝佳机会。“丞相泰追欢至河上,选留甲士二万馀人,馀悉纵归。都督李穆曰:‘高欢破胆矣,速追之,可获。’泰不听。”(《资治通鉴》)

image.png

  最能体现李穆智勇双全的事例,发生在公元538年的东、西魏河桥之战。是役,双方尽率主力,在河桥和邙山之间摆开战阵,双方杀得天昏地暗。

  混战中,宇文泰战马中流箭惊跃狂奔,把宇文泰摔在地上,主帅落马,西魏军大乱,四处逃散,东魏军迅速包围上来。万分危急之时,都督李穆跃马来到宇文泰面前,一边佯装用马鞭抽打宇文泰,一边怒骂:“你们的首领跑哪去了?丢下你这个小兵在这儿!”边骂边将马匹交给宇文泰,命令他上马逃命。东魏士兵看到李穆如此粗暴地对待落马的宇文泰,都以为宇文泰是个一般士兵,也就不再全力对付他们,二人迅速冲杀解围而逃。

  “河桥之战,太祖所乘马中流矢惊逸,太祖坠于地,军中大 扰。敌人追及之,左右皆奔散,穆乃以策抶太祖,因大骂曰:‘尔曹主何在?尔独住此!’敌人不疑是贵人也,遂舍之而过。 穆以马授太祖,遂得俱免。”(《周书》)
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
有用 (82)

评论加载中...